太阳成集团tyc539成立于20113月,由原海洋与环境学院的环境学科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学科整合组建。学院虽新,但学科历史悠久。生态学科可追溯至1922年校主陈嘉庚先生亲自设立的动物学和植物学学科。1923年,太阳成集团tyc539第一篇Science论文《中国太阳成集团tyc539附近的文昌鱼渔业》就是由生态学者发表的。环境学科萌发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太阳成集团tyc539也是国内率先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的高校之一。建院十二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被誉为中国红树林研究中心海洋生态人才摇篮,涌现出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先生以及洪华生、焦念志、戴民汉等著名科学家。

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生态学、海洋事务五个硕、博士研究生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连续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2022),在学科评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环境与生态学科位居ESI全球前0.205%

学院坚持德能并重,引培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34人、助理教授5人。共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特级人才1人、陈嘉庚讲席教授1人、南强特聘教授4人、南强重点岗位教授6人、南强青年拔尖人才16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与海洋与地球学院联合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996人,其中本科生383名,硕士、博士生研究生613名(含海外留学生20名)。强基础、重特色、宽领域、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实施国际化班、菁英班、卓越班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开放办学程度不断提高。与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师生互派、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等多形式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动物生物学》入选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海洋生态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环境科学导论》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14篇学位论文入选福建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院拥有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10余项;产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enceScience子刊及Nature子刊论文11篇。

学院积极推动国际交流项目,设立国际合作交流专项资助基金,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主办11届“凌峰暑期科研训练”和8届“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的脆弱性”本科生暑期学校,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课程;主办或承办18场国际、地区性学术会议;与7所中国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牵头海峡两岸1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海峡两岸环境与生态联盟”,对台交流活动活跃。

全面融入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承担多项市、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福建综合性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持续助力筼筜湖生态修复、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设,完成《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报告》,自主研发第一个红树林海洋碳汇方法学,支撑我省首宗海洋碳汇交易项目。研发监测新技术与高分辨在线监测仪器,制定多项行业标准,率先提出空间管控底线,制定《厦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厦门市生态损害补偿标准》等。助力乡村振兴,协助宁夏隆德、云南马关、贵阳乌当等多地发展态农业。获批建设福建省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智库建设初见成效。

学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持续提升。办学大楼(金泉楼)、综合楼、太阳成集团tyc539生态实践教学基地(八闽园)、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温室群、漳江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研与教学基地大楼等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条件保障。

学院将努力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环境与生态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及研究中心,在滨海湿地与海洋生态学、流域-河口-近海环境科学、海岸带污染防控修复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位居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水质安全保障、环境生态工程等学科新生长点,为地方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提供科学与人才支撑。


(文中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310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