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太阳成集团tyc539新闻网【聚焦|课程思政】专栏刊发题为“《环境科学导论》:将绿色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的通讯报道,深入介绍太阳成集团tyc539本科生课程《环境科学导论》开展“课程思政”的经验和成效。课程负责人陈荣副教授以及课题组张勇教授、郁昂助理教授通过精心设计、用心备课与全心讲授,不但将《环境科学导论》这样一门传统专业课上出浓浓“思政味”,还将它打造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课程名片】《环境科学导论》是太阳成集团tyc539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也是福建省精品课程。自201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开设以来,这门课程每年都由多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开展平行班教学。目前,该课程负责人为太阳成集团tyc539陈荣副教授,课程组成员包括张勇教授、郁昂助理教授等。课程组充分挖掘本门课中的思政元素和内涵,以生态文明、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为主线,渗透到整个课程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情怀,广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2019年,《环境科学导论》入选太阳成集团tyc539“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陈荣老师授课
直到今天,李安然、刘闻莉两位同学撰写的“太阳成集团tyc539翔安校区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的实践调查报告仍然完整保存在陈荣老师的办公室抽屉里。这份报告在课程主要负责人陈荣老师眼里具有特别的意义。“我觉得它珍贵,不仅因为它是由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设计并完成的高水平报告,更因为从报告完成过程中,我看出了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人类命运建立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正是我在专业知识之外更想传递给青年一代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这门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体现。”陈荣说。
课程主线:生态文明、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
张勇老师在课上讲授环境质量标准
将一门传统专业课上出“思政味”,老师要先在课外下功夫。在课程立项之初,《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组的陈荣、张勇、郁昂三位老师多次召开课程讨论“午餐会”,他们基于课程立项的基本要求拟定教学大纲,商讨教学框架,利用休息时间集思广益。这三位老师均是老党员,陈荣老师还是福建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环境科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多年从事环境与生态学科的教学经验,使得老师们每次的“午餐会”都灵感频现,气氛十分热烈。
面对面讨论之余,老师们也时常以邮件的形式沟通,及时交流新想法新思路。“我所理解的课程思政,一个是要符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把这些结合起来,给同学们一些正能量的东西。”陈荣如是说。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将国家大政方针与环境生态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确定了生态文明、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三条主线,明确了课程中必须涉及的基本教学内容。
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多方查阅资料,精选案例,以课本内容为线,串起我国环境保护发展进程中的鲜活人物与故事,并提炼出了十余个思政切入点,比如,讲授温室效应时引入中国在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议签订中的作用,讲授斯德哥尔摩协议时引入中国在控制持久性污染物方面的贡献等等,以期达到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认知、领会、掌握、运用的效果。
多角度丰富课程内容,多维度设计课程作业,也是两味“妙方”,一是要通过横向延伸至与基本知识点有关联的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知识点,纵向梳理出相关的学科历史、背景及当前与之相关的最新政策及实际应用等,拓展学生学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课程“含金量”,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荐学生阅读环境生态学科相关著作,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开展调查研究,继而走上讲台来展示所学、所见、所思、所感,确保教学效果“入脑入心入行”。
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课题组三位老师真正做到了脑中有“纲”,胸中有“本”,手中有“法”,心中有“数”。
课程讲授:共融共通,润物无声
郁昂老师带学生在课上实践
在课题组张勇看来,《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最基础的概论课程,应该涉及环境与生态领域的多个方面,并且与时俱进。为此,他特别增加了关于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标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介绍,同时阶段性地总结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答疑解惑。
“翻转课堂”是郁昂常用的教学模式,如选择几组诸如“大气”与“空气”之类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让学生讲解,再比如通过“谁是卧底”的游戏形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和区分,同时增添课程的趣味性,课后,他也会及时搜集整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政策及新闻报道等,第一时间推送给同学们。
“我认为‘课程思政’不应该是生硬地、教条式地被生搬硬套到课程教学中,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陈荣说,“案例的介绍不应局限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是人性的美好或者我们的中国智慧”。陈荣比较擅长介绍案例、自然引入的教学方式。讲到生物多样性时,他从经济学的观点剖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发展有40%直接来自于生态系统,由此自然地引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谈到粮食危机时,介绍了我国粮食增产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
在讲述“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40年来领导并全程参与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进程,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时;在回顾塞罕坝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背后,凝结了几代人心血与生命的塞罕坝精神时,听课的学生无不动容,自发鼓掌,陈荣更是不止一次当场流下热泪。他相信,当年“点燃”自己的人物和精神,同样能引发新生代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信仰传承,有力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思政教育的核心。
太阳成集团tyc539副院长王文卿教授听完公开课也评价到:“《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相比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不仅在于课程的‘接地气’,环境生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在于环境生态保护的理念早已逐步深入人们的认知中,尤其是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学生。课程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共融、共通、渗透与升华,让学生们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之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程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学们在厦门翔安张埭桥水库公园拍摄到的鸟类
让学生们产生情感上的触动是“课程思政”的起点,但远不是终点,做到知行合一,才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环境科学导论》不单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走出去,通过身体力行对课程有进一步的思考。
郁昂带领同学们探寻和观察校园里“隐藏”的外来入侵物种,陈荣和张勇则提出不同方向的题目,供学生们自由选择,开展实践调查。
成竞扬同学所在小组选择了湿地保护主题,跟随太阳成集团tyc539绿野协会前往厦门翔安张埭桥水库公园观鸟、识鸟,一天之内就拍到上百种鸟类的照片。“那一刻,之前课堂上听到的‘湿地是动物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概念,不再是空泛的文字,而是眼前的生机勃勃。”
李安然、刘闻莉同学所在的小组则是聚焦于我校翔安校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建设,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观察,采访同学、清洁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摸清了校园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我们在做垃圾分类调查的时候会每天记录学校清洁工人来运载垃圾的情况,一般早上八点多左右,清洁工人每次都要自己再次分类一次,把塑料瓶、快递类垃圾、外卖类垃圾等分别集中,是很辛苦的。所以做完垃圾分类调查之后,我们都会留心自己的生活垃圾是否分类得当,尽量减少清洁工人的负担。”这样的习惯直到现在学生们都保留着,此次疫情期间,针对使用过的口罩,他们会先把它卷好并用酒精消毒,再放置在专门的垃圾桶中。
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不但让学生们做到知行合一,更让他们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深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
老师们种种的“用心良苦”,收获了学生们的肯定与喜爱。2019-2020学年,《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学生测评分数为4.9分(满分5分),创下来历年来的新高。“生动、有趣、发人深省”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的一致评价。2019级本科生贺宇轩说,“我特别喜欢《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老师时常对话题进行扩展,讲授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分享自己的看法时也鼓励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看似发散,却总能‘万变不离其宗’,加深了理解与把握”。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陈荣说,“这门课程的探索实践说明,思政元素完全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更能成为学生们学习一门课程的兴趣来源及良好助推力”。今后,课程组还将不懈努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深刻内涵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田,培养未来中国环境与生态事业的中坚力量。
【聚焦|课程思政】专栏围绕我校课程思政的亮点和成效,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报道,推动我校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
文|图:太阳成集团tyc539诸姮、李羚、郑天颖,教师工作部
编辑:曾鹏